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你討我論] Mind Reading 有可能嗎?



Mind Reading意指能夠不透過對方的報告,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對方的腦也好、生理反應也好,得知對方在想甚麼。

所謂的想甚麼,不只是能夠猜測對方的心理狀態(attitude),還可以知道對方想的內容(content)!

大家認為,當腦神經造影的技術越來越進步,當偵測生理反應之儀器越來越精密時,有沒有一天,我們是有辦法去read別人的mind? 如果不行,是遇到甚麼困難?

下面的影片中,我丟出一些問題,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的討論。




Does brain reading amount to mind reading? Can we read the mind by reading brain scans?


問題一:
一個特定的人的心理狀態,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報告-腦照影的連結,因此由腦照影可以預測它的心理狀態? 這樣算是得到他的心理內容了嗎?
我們是否有辦法得到可以generalize到全人類的腦照影-心理狀態連結?
非人類怎麼辦?

問題二:
哪樣的心理狀態是我們可以得到的?
目前有人研究出intention似乎可以透顧腦照影預測

Reading Hidden Intentions in the Human Brain
Haynes JD, Sakai K, Rees G, Gilbert S, Frith C, Passingham RE.
Current Biology, Vol 17, 323-328, 20 February 2007

但是更Abstract的thinking呢? 那感質(qualia)呢?那情緒呢?

大家可以從上星期舜斌報告的Externalism去延伸,或者將自己有閱讀的材料放上來討論!

千蕙

10 Comments:

匿名 said...

我有個疑問
如果intention可以用fMRI測出來
且有70%的準確率
那剩下來不可測得的30%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Lynn Chiu said...

當你有個信念(belief)"我相信外面天下雨了",而我也有相同的belief"我相信外面下雨了",這兩者真的是相同的belief嗎?

光是"下雨"這個信念內容跟其他信念的連結,或許就跟你差異非常的大。

曾經聽過一個例子,老師跟外國人出門時遇到外面下雨,老師問說是否要找傘,結果外國人說他喜歡這種淋雨的感覺,就一路開心淋雨回家,老師只好陪他一起淋雨,但是並不開心。

下雨對這兩個人而言,連結到的相關信念完全不同。

我們常常有經驗,當概念之網(web of belief),簡單講是概念架構,差異太大時,往往難以溝通。雖然我們用同一個詞,同一個句子,但這是這句子背後代表的意義迥異。有人曾說過"光聽一句話,沒有辦法決定贊不贊同",因為我說"女生可以墮胎",相關的信念以及理由可能跟你差異度太大,導致雖然你也贊成墮胎,但是卻無法贊同我。

這樣的現象會導致甚麼結果?變成是,如果我們要確立腦照影與心理內容有對應,我們必須有方法確定不同的人,他的心理內容指涉的對象到底是甚麼。

如果今天我給某人看大象的圖片,企圖了解他的腦照影是否有產生對於大象的表徵,因而可以進一步確立大象的表徵對應到大腦的哪個特定的反應,我必須確定,他真的有大象的表徵。如果我要做一個人以上的實驗,我必須確立另一個人的大象表徵,必須跟這個人是一樣的,所以才能夠找到對應的共同腦區。

但是我們真的有辦法知道是否一樣嗎?或者說,真的有可能一樣嗎?

當大象對不同人的意義、相關連結信念,甚至看起來的質感可能都不一樣時,有可能找到一樣的表徵嗎?這樣的兩個人同時在講出"前方有大象",會有一樣的表徵嗎?我懷疑。

現在所謂的brain reading能夠做到的事情,大部分跟"動作"都有相關。我們能夠找到決定動作、動作時的相對應腦狀態,因此可以透過這些方式試著跟植物人溝通(Owen等人請植物人想著"打網球的動作"時,與運動動作相關的區域會亮起來,這打開一個溝通的契機,可以試圖讓植物人以"想動作"來回答YES(想著打網球), NO(想著走路)來跟人溝通)、讓lock-in syndrome的以運動區的激發啟動電腦,輸入文字(基本上潛水鐘與蝴蝶的作者,用眼皮寫了一本書,我們可以設想把這"眼皮動作"往腦內推,找到控制眼皮動作的腦區而達到一樣的效果)、讓全身麻痺的人可以透過大腦控制機械手臂。

但是從刺激到動作發生前的中間的信念,究竟是甚麼樣的內容,我基於每個人信念之網不同,覺得難以找到一個腦區是所有人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因為某個內容為何,是整體性的(holistically)取決於跟其他內容的連結。在信念的層次,不存在單一有意義的內容。

Lynn Chiu said...

回應Kiji:
我認為所謂的70%只是說他比隨機50%還要高,也就是說這並非偶然。

匿名 said...

舜斌在報告的時候說,如果externalism是對的,那麼,假設你和你的複製人處在相同的腦/身體狀態,這時候,如果周圍的環境不同,產生的行為也會不同。

我的問題是,這是不是代表intention的研究會有困難?意思是,當我有個信念"我相信外面天下雨了",有a%的機率去找傘,有b%的機率淋雨回家,會不會像量子力學的預測一樣,a、b都不可能是0,也不可能是100。

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abstract thinking有沒有qualia?比如說,我在想"外面天下雨了"是不是有qualia呢?

emmapchien said...

回應Lynn提出的問題1:
從報告和腦造影的連結, 是否真的能讓我們知道某個人的mental content? 假設報告不等於或無法完全表達mental content, 以上述方式希望做到mind reading便成為不可能. 而有許多實驗已告訴我們, 報告和mental content是有很大落差的.

匿名 said...

我有幾點意見、感想,以及問題:

一、你這兒所說的「內容」(content)到底是指什麼?

關於「心理內容」,在主流,心靈表徵論(representationalism)的架構下就已經有相當豐富的討論,而在這架構以外,特別是針對「知覺內容」(perceptual content)甚至還有反表徵論的觀點,比方說某些直接實在論者,或選言論者(disjunctivists)對於知覺內容到底為何物持的看法和表徵論就差異相當大。S. Seigel(聽說有來過台灣)在Stanford Encyclopedia有一個entry關於知覺內容,有興趣不妨去看看。

承上,因此我有一點點困惑,當妳說「內容」的時候,妳是指什麼?「內容」的意思為何?妳是在心靈表徵主義的架構下理解並使用「內容」這個詞/ 概念嗎?

關於心理內容在心靈哲學裡面是老問題了,理論、立場都相當多,所以若有能力我建議妳們可以花一些時間做一點簡單的整理。即使說主流心靈表徵論,其中亦有很多版本。粗糙來分可分強弱兩種,強者如M. Tye,弱者則如T. Crane或Peacocke。獨樹一格但亦霸佔山頭一腳的McDowell的看法也值得花些功夫瞭解。

如果有餘力或許甚至可以回溯到Frege。從某意義來看,在分析傳統下,當代對於心理內容的討論可以說是從他開始的。他,然後羅素,然後是Kripke(當然還有其它人,不過就先略)。雖然可以粗略地說,他們談的主要是Semantic content(其實Putnam的雙生星球嚴格來說也是),但有趣的是,特別是在表徵論的架構下,那些看法往往被投射或過渡到除了語言語意內容以外的心理內容,特別是content of thought以及content of perception。

二、我想,mind reading project主要的工作還不是預測,而是知道受試者在受測當下那個時間點的心理內容為何(想什麼、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

「知道」和「預測」不大一樣歐。

我可以知道妳是一個聰明又美麗的人(透過視覺知道這件事),但這和我預測妳,比方說,將來會是一個聰明又美麗的人....差異很大吧。

三、我無緣參加舜斌外在論的討論/ 報告,但我很好奇在這兒「外在論」,一樣,又是指什麼?知識論裡頭有內外在論、倫理學裡頭也有聽過有人提這樣的區分,心理內容當然有Putnam/ Kripke的雙生星球論證而得到的內容外在論;冷門一點則還有英國已過世的S. Hurley以及其它比方說M. Rowland等人明確coin&論述的「載體外在論」(vehicle externalism)。外在論那麼多,你們是在討論哪一個呢?在此我想比較可能的選項是載體和內容兩個。但我從文中無法確定是哪一個,而這兩個....嗯,有趣歐,我昨天剛和別人討論這問題。

三、一點小建議:我有一個信念「外頭下雨了」和我有一個信念「我相信外頭下雨了」,這是兩個內容不一樣的信念歐。一般就簡單起見,如果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外在事物、事態的內容,不需要討論「我相信P」這樣的一種內容,而僅需要討論「P」這樣的內容就好了。若要討論前者,一般放在知識論(特別是self-knowledge)下討論。

「我相信外頭下雨了」和「外頭下雨了」這兩個信念很明顯證成條件不大一樣,特性也不大一樣。比方說,前者幾乎不會錯,而後者則顯然可能犯錯。

四、Lynn妳在本文以下的回應裡有一段談的東西十分有趣,但我覺得妳可能還沒想得很清楚。妳說:

「光是"下雨"這個信念內容跟其他信念的連結,或許就跟你差異非常的大....這樣的現象會導致甚麼結果?變成是,如果我們要確立腦照影與心理內容有對應,我們必須有方法確定不同的人,他的心理內容指涉的對象到底是甚麼。」

首先,「下雨」基本上是一個詞或概念,而不是一個「信念」。簡單說,信念如果要用語言表達會是有主詞有述詞的完整句子,或亦可稱命題。「下雨」不是信念,「外頭現在在下雨」才是信念。這區分非常的重要。關乎你似乎想談的單子論與整體論的論辯放在哪一個層次(或哪一個對象)上談。

再來。現在有兩個個例信念P1和P2,兩者分別是同屬一個type的兩個token。而在此同一個type的意思是說,這兩個是「內容」一樣的信念。

我看不出來為什麼P1和P2,和各自所屬的各自信念之網中的其它信念,為什麼不可以有不一樣的連結?

舉個例子來說:我相信「陳水扁是笨蛋」,另一個人S也有一樣的信念「陳水扁是笨蛋」。但我的「陳水扁是笨蛋」這信念連結到的是「陳幸妤是笨蛋」,而S「陳水扁是笨蛋」這信念連到的則是「mind reading project一定失敗」。然後呢?有何不可?兩人各自的信念「陳水扁是笨蛋」分別連到各自信念網中不同的其它信念,但這兩人還是都有一樣的「陳水扁是笨蛋」這信念啊。

另一個也許更麻煩的問題是:我今天有信念P1,而S有信念P2,兩者內容一樣,同屬同一type。而P1連結到的是G1,可是對於S,它心中(信念之網之中)根本沒有Gx(x as a placeholder,Gx表示任何G1以外和G1一樣內容但不同的token信念)這信念,也因此P2不可能和Gx有任何連結。

讓我這樣問妳:給定兩個token信念P1和P2,各自和其它信念的連結的情況不同,為什麼表示我們因此無法確定P1以及P2的內容,也就是P,為何?為什麼,妳似乎認為要決定P1的內容,必須仰賴P1和其它屬同一信念網中的信念的連結?

我猜測妳背後的主張是信念內容整體論(從妳最後一段沒給論證的結論來看)。可是這主張,承上所述,顯然強烈違反直覺。容我套用Fodor慣用的scheme來提一個很棘手的問題:

compositionality

照妳的說法,信念P1的內容的決定仰賴與它周圍其它信念的連結。這樣的話,會使得(P1&P2)這樣的信念的內容無法透過P1和P2以及&而確定若是如此,妳知道這表示什麼嗎?

其中一個我想到的可怕後果是:這表示我們將有理由懷疑邏輯推論規則的真涵特性。讓我這樣說明:

S相信「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以及「蘇格拉底會死」。如妳所述,這三個信念的內容都仰賴各自與周圍信念的連結而決定。

這樣的話,似乎我們將不可以僅依靠推掄規則,相信邏輯推論規則規則有真涵性,讓我們說:假設「人都會死」以及「蘇格拉底是人」為真,則我們可以確定「蘇格拉底會死」為真。

為什麼呢?因為結論「蘇格拉底會死」這信念的內容(或資訊)將有可能多過,或至少不包含在前提所包含的總資訊量以內。我的意思是,決定那兩個前提的資訊(內容)的那些因素(factor)若無法也決定結論那信念的內容,那麼,要確定在前提為真的前提下結論也必定為真,我們除了需要前提所包含的資訊(內容)、推論規則以外,我們還需要其它的factor,讓我們能夠說結論必定為真。

但妳能接受的這樣的結果嗎?這意思是說,妳可以分開來相信那三個信念,妳也相信邏輯推論規則的真涵性,但這樣還不夠讓妳從前兩個為真的前提下,確定,保證第三個信念也為真歐。妳將會需要其它的因素(factor),或說,理由,讓妳可以從前兩個推到第三個。

很有趣吧?

另外,也許妳知道不過我還是提一下:概念(內容)的整體論、單子論,信念(內容)的整體論、單子論,想法(thought)內容的整體論單子論,心理狀態的整體論、單子論,以及語言語詞語句的整體論、單子論,基本上都是不一樣的理論。我舉其中兩個為例:Fodor
對於心理狀態(特別是信念狀態)持的是整體論,但對概念內容則是單子論(我猜測對於信念他也是持單子論,但這點我先保留)。

從妳所言,似乎這些區分並不很明顯,但我覺得這些區分相當重要。

五、兩個人都說「前方有大象」。這兩個人心理各自的信念的內容一定得要一模一樣嗎?好像不需要吧。如果說我們能夠找到有意義的、顯著的,兩人這兩個信念的交集部分,也就是命題「前方有大象」這命題,不就夠了嗎?

讓我用語言來做說明好了,反正在表徵論傳統裡語言(內容)和心理(內容)兩者都嘛多半不做實質上的區分(所以Putnam的語意外在論才會延伸變成心理內容的外在論)。「前方有大象」這個句子到底有什麼意思?

真的很嚴格來看,沒有人會反對,不同的人說出同一個句子「前方有大象」時,不同的token句子表達的意思會不大一樣。比方說在語哲裡有人coin這樣的東西:speaker meaning。或者,另一個可能的例子是metophorical meaning。比方說詩人一樣說出「前方有大象」,但他想表達的是某種比喻的意涵。

這些是事實,且大家也都知道。有意義的問題也因此不在此,而是比方說:讓我們扣緊所謂的"literal meaning"然後談這樣的meaning(或content,內容)是怎麼決定的,或者談這meaning又到底「是」什麼?(素樸的指涉論就認為meaning就是被指涉的對象)

類比回來,談心理內容。如果說內容外在論是對的,那麼一個可能對實證科學有意義的結論會是這個:

你想要知道某個人的心理內容為何(在想什麼)?簡單啊,妳得去看那一些fix他心理內容的東西(因素)到底是什麼。而這些東西基本上不在腦袋裡(若內容外在論為真),而在受試者以外的世界裡頭。

你怎麼知道到底眼前這受試想的是H2O還是XYZ?你看那個fix他心理內容的因素是H2O,還是XYZ囉。

反過來說,如果不往世界裡頭找fix content的那些因素,請問科學家,他怎麼確定(知道)眼前這傢伙到底想的是
H2O還是XYZ?他要用什麼理由證成他的科學結論:這傢伙在想H2O而不是XYZ?

(不過敏感一點的人也許會發現我是那種傾向認為形上學優於知識論的人。這意思簡單講是說,當我們宣稱「我知道XXX」時,必須要先有一個形上學的基礎,或一個關於XXX這種存在的理論。但這也可談,很多人,受到笛卡爾毒害,認為優先順序倒過來。其中一個也許就是D. Chalmer,哈哈~ 因為Zombie conseivable所以物理論為假。開玩笑,那那麼簡單。另一種表達類似事情的說法則是從a priori和necessity去看。也許這樣子表達更清楚。而這也許可以說明我對於qualia-freak的看法:你要說有什麼東西是不可被知(或很困難被知道,或其它),妳可能得先告訴我真的有那東西(qualia)才行。否則,獨角獸也不可能被"知道",但那是因為獨角獸根本不存在啊。)

六、有些哲學家(比方說Hurley),特別是那些做Phil. of Action的people,相信intention的內容和action的內容兩者之間有某種規範性的關係(normative)。這問題值得深談,且會和理性有關。

總之呢,這也許可以是經驗科學從動作逆推意圖內容的一個可能的理論基礎。

我再多說明一點。

反過來說,如果說有一個人他每次擁有的意圖都是「想喝水」,但他所有的動作表現出來的都不是拿水,而是比方說拿香蕉、看電視、跑去睡覺....等等。這時候有任何理由讓我們能夠說那個人「真的」有想喝水的意圖或念頭嗎?好像不行。而這就是上頭那規範性原則成立的簡單原因。要attribute別人某意圖,似乎這人表現出的行動(action)的內容必須要與這意圖有某種一致性。

但我想這還是可以爭論啦。雖然我覺得很有道理。另一個可談的則是當事人自己attribute給自己,談自己有什麼意圖的情況,而這可以和裂腦實驗的一些結果一起談,會很有趣。

一個總是拿著香蕉跑去看電視或睡覺的人我們,做為第三者,在給定對方沒有發瘋是理智的人的前提下,不會attribute對方有想喝水的意圖。但若是對方堅持自己有這意圖時,又該怎辦?

有趣的問題,值得深究。

匿名 said...

回應dementia:

一、我不知道有哪個版本的外在論是那樣說的。有空的話我挺期待舜斌多說一點。

簡單說: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內在論外在論,都可以解釋這事實:人在不管一樣還是不一樣的環境都可能表現一樣或不一樣的行動。

至於腦狀態....到底哪個版本的外在論說腦狀態一樣,動作會不一樣啊?這聽起來好可怕。腦狀態一樣,送出去給身體肌肉的訊息、強度都一樣,怎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動作?即使是Hurley的載體外在論也不是這樣說的吧。。。

二、假使真的有qualia,抽象思考狀態是否實際上有qualia這問題並不是很重要。這是經驗科學的問題。

有意義的問題會是:

它是不是一定得有。是不是只要一個狀態是抽象思考狀態,它就一定得有。

而這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抽象思考狀態的必要性質是否是qualia?

我想答案很明顯,也因此多數哲學家談qualia要不扣緊知覺,要不就是情緒,而不會用思考,甚至抽象思考狀態來當例子。

匿名 said...

回應emmapchien:

據我所知N. Block在BBS還是哪兒有專章提過口頭報告在意識研究的重要性。

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

我個人在給定意識狀態主體,對於意識狀態內容在知識論上的不對稱性的前提下,認為口頭報告在意識經驗科學研究中不可剔除的要素。

但當然,這種看法的第一個攻擊就是心理學就是這樣的想法很類似早期已經掛點的內省論。

匿名 said...

回應Lynn Chiu:
大家回應的文章都好長...@@

回到原來的問題
妳回應的"非偶然"這個答案蠻有意思的
當考慮了fMRI的特性

"high space resolution
but
low time resolution"

加上我覺得研究的主題intention本身或許對於人類很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這件事情可以在臨床上與多病例上間接觀查出來,有無intention和能否持續維持目前的intention應該是被區分為兩個不同的能力)

low time resolution也就是
用BOLD effect(原作者應該是作BOLD吧?!)呈現出的70%準確度的對應腦區到底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更有趣的是
剩下的30%究竟是分散成多少種不同的腦區呢?其代表意義又為何呢?

對於工具的背景知識和統計的知識
都告訴我這並非只用大於50%可以解釋的

當然如果原作者用的是
reproductive analysis去分析fMRI的raw data的話
那或許我會比較相信那穩定存在的70%

匿名 said...

回應Lynn Chiu(續):
我發現我沒有說的很清楚...Orz..
簡而言之
chance level只有在only two alternates
才會是50%....
但我想相對應intention的腦區訊號
不會只有兩個部位
除非剩餘的30%指向同一個blog
所以在統計上妳的解釋會有些問題